关注与视野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抢出”建筑珍品
发布日期:2013-09-27 信息来源:国资委网站 访问次数: 字号:[ ]

  9月,济南夏季的炎热正在逐渐消退,收获的秋季正缓缓而来。
  位于济南西部新城东西向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轴与南北向腊山河生态休闲景观轴交会处,由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已经连续承办了多场演出,在众人期盼和关注的眼光中,即将迎接10月11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到来。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12日来到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区时,这里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和收尾工作。对面30层高的楼顶上鸟瞰大剧院,三个仿佛巨大“贝壳”的场馆已经挣脱了林立的塔吊和脚手架。在阳光的照耀下,“贝壳”上的铝扣板海波涛涌的图案显得格外醒目。最大的是1800座的歌剧厅,中间最小的是多功能厅,另外一个是1500座的音乐厅。
  “如今看着它能长吁一口气了。”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大剧院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吴周军告诉记者,“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合同工期从2011年1月15日开始,短短837天,要完成剧院包括车库、广场等在内的综合体,还将承担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和活动,任务相当艰巨。”
  时间紧张,工程量大,还要保证安全和质量,这些都不能有一丝马虎。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由担任过国家大剧院总设计师的保罗·安德鲁设计,其先锋和新锐的设计一向以施工难度大著称。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大剧院项目部总指挥李培卫说:“这个工程和一般的民宅以及办公建筑不同,它没有标准层,每层之间不能复制。与其说它是一个建筑,不如说它是一件艺术品,但这也造成了施工难度、周转材料和人力资源的增加。”
  “工期和设计师的严格要求就像悬在建设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吴周军说,“记得钢结构封顶时,已经快到雨季了。而外玻璃幕墙安装、室内装修、舞台施工必须赶在雨季之前给大剧院罩上,否则遇到下雨天气,不仅会给内部装修增加施工难度,还会影响工期。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是在和时间赛跑。”
  难解的施工过程
  大剧院预期工期六年半,可实际上三年不到便完美呈现。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么短时间能保证质量吗?吴周军显得很有信心,他要带记者到大剧院里面看一看。
  在吴周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大剧院内部体积最大的歌剧厅,只见工人们正在安装调试灯光音响等设备,垂下来的灯光吊杆密密麻麻。站在舞台中央,向观众席看过去,歌剧厅里的观众席有三层,上面两层都是弧形的钢结构看台,有意思的是这两层看台左右并不对称。吴周军介绍说:“这是设计师的创意,当然也会增加施工难度。”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歌剧厅分为一个主舞台,两个侧舞台,一个后舞台。观众席的两侧是正在装饰中的两个耳光柱,“从耳光柱前斜方向可射出造型光,能加强人物和景物的立体感。台口上方的声反侧板内暗藏线性震裂音响系统,为观众营造震撼的声场效果。座位远近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但是可以保证每一个座位都能有相同的音效。”
  “你现在看到的观众厅是已经装饰过的,这个厅的混凝土大梁高3.8米,跨度达33米,重260吨。”项目部总工毕磊解释说,“不要小看这个大梁的作用和难度,它不仅要作为主屋面承受降音隔噪的设备重量,还要作为梁底承受上部三层钢柱钢梁的荷载。如果按常规施工方法,可能会因为材料和难以掌握的工艺拖延进度,我们两个月反复论证,最后通过搭设扣件式钢管架,既突破了技术难关,又节省了昂贵和不容易找到的材料,还破解了复杂的工艺,这样就在工期、质量安全和经济上找到了平衡点。”
  按原本设计,音乐厅同歌剧厅一样,需要通过高架支模来支撑14根钢骨梁,但钢骨梁不同于歌剧厅的钢筋混凝土大梁,在绑扎钢筋和浇筑混凝土前,钢骨已被吊装完成。能否利用钢骨的荷载能力承接混凝土和钢筋的重量,免去高架支模带来的成本?一根扁担给项目总工毕磊带来了灵感。钢骨本身有些预留口,若在这些口里插上钢托架梁,钢托架梁下吊起梁模板支撑架体,这样钢托架梁就如同扁担一样,将混凝土和钢筋的重量完全转移到钢骨上了。设计团队非常兴奋,联合设计院、项目管理、设计管理等单位,通过增大原设计钢骨截面等优化措施,初步形成“梁模板吊挂体系”。
  运用“梁模板吊挂体系”,14根大梁的混凝土成功浇筑。“梁模板吊挂系统”开创了中建八局施工领域的先河,仅此项技术,就使工期提前30天。
  52米的主舞台模板支架、多圆心定位剪力墙、1.5万根桩基数量、基坑支护变形难监测……这些高、大、新、多、特的施工工艺挑战着工期,也挑战着施工技术。如今三个场馆的完成,与其说是施工技术的提升,不如说是建筑者智慧和创新技术的结晶。
  职工们的“大作文”
  “歌剧厅、音乐厅、多功能厅、车库、地铁预留、中心广场,6个作业面同时施工,用人是最要紧的事情。施工一刻都不能停,晚上至少要忙到半夜12点。没有职工和他们家属们的支持,这个项目我们是不可能完成的。”项目经理王大勇的办公室挂满了项目倒排工期的建设进度表。他介绍说,为了能在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有的职工创下了3个月不回家的纪录。
  在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大剧院的项目部板房里,项目党支部书记吴周军开了一个玩笑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对于我们项目部来说,算不了什么。我们很多职工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项目开建后,女同志晚上9点回家,男同志全部留在工地上。正是这种状态,让设计师质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干这个工程没有退路,必须干完、干好。对于建筑人来说,能做这种项目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工地忙碌的工长丁晓东说,他当时从早6点到晚9点一直都呆在工地上,“有时候真是太忙没法回家,幸好我家人能理解,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一个工程就像一个孩子,看到它慢慢建成也很有成就感。”
  (本文章摘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