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申海燕 |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
发布日期:2022-05-12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原始创新与源头技术供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途径。如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既是理论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产业界面临的现实难题。为此,我们精心组织、系统谋划推出了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系列研究报告,旨在从战略意义、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成果形式、实现路径、发展趋势、保障措施等方面全面研究深入分析,系统回答“为什么策源”“策源什么”“谁来策源”“如何策源”“怎样评价”“如何保障”等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理论研究和推动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系列研究之二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

申海燕

要全面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工作,必须首先回答好 “策源什么”“谁来策源”“如何策源”“怎样评价”等基础性问题,系统分析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建设内容、成果形式、创新载体、实现路径、评价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规律趋势,分析内在机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策源地建设工作。

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主要内容

通常来看,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尽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有力保障产业发展安全稳定,牢牢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为根本目标。而原创技术的突破又离不开原创主体能力的提升。因此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是一个原创成果产出、原创能力提升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原创能力提升以实现原创技术突破为根本目标,并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另一方面,原创技术突破又会大大扩展创新能力边界,带来创新能力的量的积累和质的跃升。

(一)原创技术的形成过程

原创技术形成过程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的全创新链条,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科学化、科学发现技术化、技术发明产品化、科技产品工程化、工程运营产业化的持续过程。科学研究是原创技术的知识源泉,试验发展是原创技术的实验手段,工程化、产业化是原创技术的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基础研究阶段。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某些现象和可以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目的在于阐述和验证各种假设、原理或定理,或对事物的特性、结构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解决基本原理、特性、结构、作用等问题。基础研究不以任何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解释客观规律,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二是应用基础研究阶段。顾名思义,应用基础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认识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明确基础研究的可能用途,或是对于实现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目标所应采取的新方法途径的研究,是把科学构想发展成为能够使用的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解决的是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中的方式方法、途径路径问题,属于知识技术化的过程。

三是试验发展阶段。试验发展是在科学技术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研制出具有全新产品与工艺特征、技术性能的原理模型,或对已有产品工艺路线进行实质性改进,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软件、新工艺等的过程,是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技术成果进一步物化为可以更好改造世界的产品,属于技术产品化的过程,需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四是推广应用阶段。推广应用是技术产品工程化、产业化的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纽带,解决的是“怎么用”“用在哪”的问题。而且,原创技术成果也只有用起来,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技术价值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泛应用场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可以加速技术迭代进程,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综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试验发展、推广应用四个阶段,展示了原创技术形成的完整过程,即体现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相互融合作用的过程,是潜在的、无形的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物质的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人类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不断驱动世界发展变革的过程。

(二)原创能力的培育过程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主要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能力体系构架。其中,原创技术产出能力,特别是原创成果的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原创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是投入能力,反映潜在的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策源提供高层次的人才基础和可持续的物质保障。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上指出,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原创队伍建设方面,要聚焦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科技人才等“关键少数”,发现、引进、培养、使用、支持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构建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在科研经费方面,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发挥中央财政在支持基础研究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弥补其原创能力不足短板。

二是产出能力,反映了创新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绩效。除实现原创技术突破目标外,还应通过发表论文报告、获得专利授权、参与标准制定、开展技术许可等多种形式,加强原始知识体系、技术体系、成果体系建设。同时着力增强成果转化能力,提升转化效率,提高转化收入,尽可能降低或摆脱对国外技术和专利知识产权的依赖。

三是过程能力,是指以提升原创能力为根本目标开展的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保障条件、科技创新基地等基础平台和条件建设。如积极申请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建国际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设施的建设,带动策源能力的大幅提升。

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成果形式

根据原创技术产生过程中所处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原创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在基础研究阶段,主要表现为各类科学发现论文、著作、报告等;在应用基础研究阶段,主要是原理模型、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技术许可等;在试验发展阶段,则是通过研发取得的新产品、新设备、新装置、新材料、新软件、新工艺等。因此,原创技术可以是以知识、技术、产品等一种或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科技成果的复合体。

一是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等研究方法,对科学技术现象或科学问题进行总结,形成科学见解,并上升为科学理论的过程,包括理论类论文、试验类论文和描述类论文。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和自然指数稳步提升。《Nature》资料显示,从2020年11月1日开始,到2021年10月31日为止的年度范围内,我国论文数量和自然指数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别在高等院校类别和非高等院校机构排名中位列第三位和第一位。此外,在五个重点领域的排名中,我国在化学、物理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技术专利。是通过将技术成果申请知识产权,进行登记和保护的技术专利化过程,可分为国际专利、国内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拥有专利情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联合构建专利池,集群化布局专利,维护技术垄断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专利授权量460.2万件,发明专利授权69.6万件,均为世界第一。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2021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国际专利(PCT专利)申请6.95万件,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但也应看到,我国人均专利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2021年我国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4.9件,不及美国10.7件的一半水平;PCT国际专利万人申请量0.5件,美国为1.8件,不足其三分之一。

三是技术标准。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标准是“由有关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众利益。”标准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其中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标准也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和治理话语权。目前发达国家积极控制和争夺国际标准化制高点,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等多个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都占据主导地位。以ISO标准为例,少数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标准比重超过90%。我国作为六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标准制定比重仅占1%,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为此,《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将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产出,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

四是实物和工艺形态。从无形的技术形态向有形的物质形态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新产品、新工具、新设备、新装置、新系统、新材料、新软件等,这些都是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其中,也可以是以基础件、配套件等中间产品形式出现,如元件器件、零部件、组件等,或者以模型原型、样品样机、试验样机、工程样机等形态展现。此外,设计图纸、流程图、工艺包、生产线图纸等工艺形态也是知识和技术的有效载体,是原创技术成果的表现形式。

五是战略咨询成果。硬技术的形成过程,也伴随着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软实力提升进程,由此在科技战略制定、科技政策出台、科技规划编制、科技体系完善、科技生态构建等方面,衍生出了大量的决策咨询需求。这类成果主要是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决策,解决“国之疑难”问题。因此,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也要注重对科技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新理论、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新制度、新模式的深化总结,加快探索形成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

三、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建设主体

当前,以高水平、建制化、体系化科技力量推进原始创新已成为发展趋势。早在1945年,美国《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报告中,就提出要率先实现科学队伍的建制化,并先后成立了NSF、DARPA、NASA等科研机构,构建了包括联邦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非营利科研组织等在内的创新体系,为推动美国建成现代高技术的策源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我国各类科技力量也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承担起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主力军责任,发挥顶梁柱作用。

一是广大科学家队伍。科学家队伍是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领军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提升原创能力的先锋队伍和核心力量,是“国之重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界要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要求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

二是国家科技创新高地。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原创技术的重要发源地。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上海时要求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2019年1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将北京打造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的战略目标;2019年11月又进一步要求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学城等,都应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中科院“抢抓战略机遇,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2021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2021年1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上指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2022年再次对提升国有企业原创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做出明确要求;此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科技前沿和战略需要,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构建起了科技基础设施的四梁八柱,也是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骨干力量。

四是新型研发机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制度创新是点燃科技创新引擎的点火系。实践中,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创新需求,深化制度改革,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样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在汇聚优秀人才,盘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打通创新链条,产出原创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先锋队,以及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生力军。

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实现路径

总体来看,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通过不断开拓科学体系和技术体系,持续加强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原创性成果突破和源头性技术供给,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其具体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一是源头识别创新机会。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聚焦未来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重大创新领域,统筹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领域,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卡点、短板、薄弱环节,强化重点领域方向的谋划布局,形成原创技术发展蓝图和原创技术体系化规划布局。

二是前瞻开展技术预见。在具体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预见,全面分析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规律、演进形态、预期效益效果,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问题,科学分析综合研判,策划推出一批全球新的技术和产品。

三是凝练提出科学问题。坚持目标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战略导向扩展科学研究深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凝练出策源技术背后的源头科学、基础技术问题,形成支撑原创技术突破的基础科学、基础原理、基础技术需求清单,着力探索底层原理,掌握源头技术,突破基础工艺,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四是绘制技术体系图谱。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规划原创技术发展体系,确定技术发展路线图,绘制产业创新图谱,形成策源地建设总体施工图。在此基础上,识别图谱中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将其转化为攻关方向,并进一步明确目标,明晰路径,做好重大任务、重要工程、重点项目、重要节点的安排部署。

五是统筹配置要素资源。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资金链,推动重大项目、重要平台、重点人才、专项资金一体化配置。集聚全球顶尖人才,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以一流人才带动一流科研,以一流科研引领高水平人才聚集和团队建设。加强科研条件建设,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创新主体牵头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打造原创性战略科技力量。

六是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发挥制度优势,整合产学研科研力量,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负、风险共担、成果共有、信息共通、平台共建”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形成分工合理、梯次接续、协同有序的创新格局,实现国内外、产学研、上中下游联动创新,加快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成果体系,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七是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内需市场,特别是国有企业“超级用户”优势,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成果示范推广,尽快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能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八是精准施策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创新环节、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成果形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综合评价。以更有力度的制度策源驱动更有深度的技术策源,坚持“成果赋权、创新赋能、管理松绑、制度减压”理念,持续创新组织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完善体制机制,营造生态环境,构建源头型治理模式,使广大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真正潜心研究、实现源头创新。

五、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评估评价

科技成果是各类科技活动的有效载体,科技成果评价是开展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探索建立符合原创技术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多维度、多层次开展评价工作,全面客观反映策源地建设的创新水平和转化效果。

一是坚持质量、绩效、贡献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评价原创技术和产品的性能质量,如技术的重要性、创新性、适用性、成熟性。另一方面,也要评价技术和产品的绩效和贡献,即对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外溢性、带动性、综合效益及影响。

二是坚持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评价相结合。当前,创新已经渗透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科技成果也具备了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形态。科学价值是指科技成果在发现新现象、揭示新原理、发展新方法、掌握新规律、孕育新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技术价值是在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着力解决国家重点领域、重大创新难题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经济价值主要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预期效益和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和影响;社会价值主要是在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重大利益、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文化价值是指科技成果应用后对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贡献。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价相结合。基础研究阶段突出科学价值,重在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观点、新学说等方面的贡献;应用基础研究阶段突出技术价值,重在评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性能和质量,与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情况;试验发展阶段突出经济价值,重在评价技术产品的应用前景、产业化效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影响;软科学类成果突出社会价值,重在评价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治理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贡献。

四是坚持当期评价与中长期评价相结合。坚持“长周期、低频次、少干预、高容错”原则,不仅评价科技成果的当期价值,还应针对成果应用后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开展后评价和成果回溯评价,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同时,强化对科技创新策源的全过程管理能力。

五是坚持结果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既要推出标志性的原创成果,又要构建体系化的策源能力。要强化要素集聚、体系构建、协同创新、制度保障等能力性评价内容,推动策源主体在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六是坚持成果评价和主体评价相结合。要发挥好科技成果评价在科技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成果评价与项目、人才、团队、企业、地区、国家等不同创新主体的评价有机结合,综合评价各类主体的实际创新效能。

七是加快推进评价方式多元化。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以“非共识评估”“小同行评议”“国际同行评议”为主,应用研究类科技成果以用户评价和社会化评价为主,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类科技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软科学类科技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18-05-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2]习近平: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OL].共产党员网,2019-01-11.

https://www.12371.cn/2022/01/11/ARTI1641896504145631.shtml.

[3]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OL].中共中央党校网,2019-01-19.

https://www.ccps.gov.cn/xtt/201901/t20190119_128437.shtml.

[4]习近平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贺信[OL].新华网,2019-11-0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01/c_1125182965.htm.

[5]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OL].央广网,2019-11-04.

http://china.cnr.cn/news/20191104/t20191104_524843259.shtml.

[6]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20-09-1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97.htm.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OL].央广网,2021-05-28.

http://china.cnr.cn/news/20210528/t20210528_525498856.html.

[8]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中国政府网,2021-09-28.

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9]中办 国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OL].教育部网站,201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4/t20180413_333039.html.

[10]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统计年报[OL].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21.

https://www.cnipa.gov.cn/tjxx/jianbao/year2020/a.html.

[11]科学技术部人才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实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03.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OL].中国政府网,2021-10-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0/content_5641727.htm.

[13]吴寿仁.浅谈科技成果分类及其表现形式.科技成果转化操作实务[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01.

[14][美]范内瓦·布什,[美]拉什·D·霍尔特.科学:无尽的前沿[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05-01.

[15]王亮,孙绍荣,李世珣.科技原创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02).

[16]杨水旸.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相互关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注:本文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系列研究之二,系列之一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关键领域和基本要求》(点击链接,阅读全文)。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