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苟护生:以中咨智慧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 |||||
| |||||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J9九游会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苟护生接受《中国工程咨询》杂志专访,聚焦县域经济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人工智能等热点问题,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良言、献实策。 《中国工程咨询》杂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中,县城现代化是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县城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式现代化。您认为县城现代化目前面临哪些问题,下一步又可以在哪些领域发力呢? 苟护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县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抓手,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加快推动县城现代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扩内需、稳增长、促均衡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县域经济总量加快增长,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初步建成,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规模较大。但总体而言,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距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仍有差距,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发展基础薄弱。县城区位条件较差,大多不在交通骨干网上,近一半县城没有铁路站点,商贸物流成本偏高。此外,大约300个县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自然条件较差,综合承载力不足,发展空间不大。 二是公共投入欠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人均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市内城区的一半,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只能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据统计,全国668个县城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县城污水处理率低于50%。 三是经济增长乏力。2015—2021年,全部县域新增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城市市区新增户数的四成,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户数不足城市市区的一成。大部分县城研发投入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四是治理能力不足。县域社会是由县城社会、乡镇社会和村落社会组成的城乡统一体,保留了乡土社会的族群认同、熟人链接等传统生活方式。基层干部队伍观念老化、知识老化问题比较突出。 五是资源外流突出。包括人口外流、消费外流、资金外流、产业外流。全国80%的县在2010—2020年间常住人口规模收缩,流失人口主要转移到城市。县城人群习惯于跨地区消费,通常到周边城市采购汽车、电器等商品。金融机构往往将县域吸收的存款资金,用于城市信贷投放。一些企业在县里发展壮大,后期因市场拓展、技术研发和品牌创造等需要迁走。 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挖掘发展潜力,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统筹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消费升级和精细治理各方面,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篇章。 一是做好“土特产”大文章。着眼市场需求,用好资源禀赋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路径。要立足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多措并举吸引科技、资本、大学生、企业家下乡回乡,调动企业家干事创业积极性。要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若干优质名牌,鼓励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 二是加快硬件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是看得见的现代化。全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迥异,发展需求缓急不同,资金投放应优先考虑四个方向。一是产业配套设施要服务于“土特产”发展需要,聚焦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强化城乡互联互通,优化物流网点布局,为企业降本增效打好基础。二是加强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尽快补齐厕所、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短板。三是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提质增效,逐步加大5G等新基建投入,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造条件。四是扩大县城污水管网服务范围,全面消除县城建成区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网空白区,加快对县城老旧管道的混接、漏接及渗漏管道进行更新改造。 三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和安全是人民的基本需求,公共服务水平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关注“一老一少”、创造宜居环境尤其重要。一是重点加强县城优质中小学建设,把好“学苗”留在县里,进而把干事创业人群吸引在县里。二是建设多层次养老康养机构,配置、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立足家庭养老,发展好县域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三是大力加强救治救援等应急服务,优化每个县城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完善县城应急设施布局,增强县城安全韧性。 四是重点打造典型消费场景。着力打造县城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拉动消费升级,提升消费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一是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形成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乡土美食、购物娱乐等多元一体的夜游产业形态。二是发挥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网红直播等营销作用,推广本地产品、本地服务和本地品牌。三是深入发展全域旅游,塑造连串网红打卡点,提高交通通畅水平,改善吃住行便利条件。四是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紧建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五是挖掘房地产市场潜力,加快县城更新改造,推行“以购代建”“以旧换新”。 五是全面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压实党政两个一把手的法治责任,确保“为官一任”“法治一方”。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更好发挥多方监督作用,建立年度法治建设考评披露通报机制。同时,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总体形势,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实现两网贯通、管办联动,有效提升县域治理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中国工程咨询》杂志: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中咨公司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和从事综合性工程咨询的中央企业,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请您介绍一下中咨公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验,对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您又有哪些建议呢? 苟护生: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咨公司就把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履责担当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和综合专业优势,在政策研究、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评估和建设管理等方面完成咨询任务700余项,助力“一带一路”从理念变为实践、从蓝图变为现实。2013年以来,中咨公司完成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规划和政策研究70余项、涉及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咨询论证50余项、经贸合作规划100余项、对外援助咨询项目350余项、合作平台建设近40项,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中咨智慧。 当前,中咨公司正在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全力提升咨询软实力,继续为建设“一带一路”作出更多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对外援助的有力撬动,以“国际合作、援助先行”的理念,有效突破政策法律、体系认同、贸易标准等长期阻碍国际合作的难题,实现了以援促贸、以援促投、以援促产;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特色金融的关键支持,如柬埔寨金边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项目,通过政府优惠贷款撬动商业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有效降低柬埔寨政府主权负债、项目融资成本与贷款额度,实现了项目可持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离不开共建共享理念的深入贯彻,如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以棉花种植带动当地30多个村、4万多人就业。企业成立专项基金改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援建学校、医院等公益项目,为本地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氛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离不开“两本账”的综合统筹,如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互利共赢。 面对未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我们一样对经济发展保持乐观预期。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园区,从金融合作到签证互免,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各国都希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增强本国经济增长动力。下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抓住新兴领域、新兴市场孕育的巨大商机。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基建、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精准策划、高效实施一批投资小、接地气、速建快用、用即受益的“小而美”项目。加快从工程承包向投建营一体化思路转变,切实推进项目整体建设与全面开发取得综合效益。 二是发挥好庞大海外资产的“乘数效应”。推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希腊比港等海外重大工程项目发挥综合效益,探索中资企业收购所在国存量基础设施资产以及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盘活海外存量资产可行性,有效化解欠发达国家债务负担。 三是依托战略性项目深化与共建国的战略合作。在中南半岛、中亚及西亚、东北亚、南亚等方向,进一步加强跨国运输通道建设。聚焦重点区域国别,有序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双循环平台作用,推动国内外产业平衡布局、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保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四是统筹用好金融工具保障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用好政策性金融的战略指向、政策推进和融资杠杆作用,发挥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协同效应,形成金融合力。对于重大对外投资项目,加强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工程咨询》杂志: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您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将会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又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呢? 苟护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各行各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认为人工智能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人工智能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这些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升了经济产值,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提供了新活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助推器。 二是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 三是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智能机器人走入生产生活之中,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目前,我国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15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1/3,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92台/万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赋能,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数字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工程咨询》杂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人工智能+”的主战场。那么您认为人工智能在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方面有哪些优势条件,我们又将如何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呢? 苟护生: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信息基础设施完善,这些都为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从数据资源看,我国数据规模大、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迅猛。据统计,我国数据年产量全球占比超10%,存储量全球占比近15%。2019至2022年,我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从285亿元增长至超700亿元,年均增长超30%。 从算力资源看,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近30%。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从数字基础设施看,我国5G基站数量已超330万个,占移动基站比例已经接近1/3。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 从产业基础看,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同时,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目前全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总的看,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化及产业化布局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通过“人工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能够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也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互促共进。下一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机器学习算法、智算芯片、核心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科研机构、高校、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产业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 二是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推动其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加快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提升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智能化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试点示范,拓展应用场景。 三是立足数字智能时代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聚焦发展需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畅通引才渠道,完善人才服务。深化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及产教融合试点相关举措,加强智能制造、机器人、算法设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培训,夯实人才基础。 四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夯实基础。推动数据中心、智算中心、数据知识资源等的整合与共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降低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门槛。 《中国工程咨询》杂志:您提到芯片等电子信息产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您能展开谈谈吗? 苟护生:芯片是先进技术应用和产品运行的底座。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网联汽车,再到云计算平台,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持。目前,我国芯片等电子信息产业链持续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要进一步促进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层面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抓好战略统筹、加强政策协同。在坚持区域集中、主体集聚的基础上,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产业,形成梯次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芯片产业提质升级需要全面加强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建设。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不断强化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全链条部署,加快推进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系统整合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等优势资源,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智高效协同融合的科技创新合力。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芯片等领域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方向,对芯片等电子信息产业涌现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抢占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围绕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系统梳理芯片制造关键工艺、装备、零部件、材料的短板弱项,聚力组织攻关突破,全面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注:原文载自《中国工程咨询》2024年第4期。 | |||||
相关链接
- 徐璐 薛会 许相敏 | 苏州工业...2024-04-12
- 费鹏 丁一 | 新时代国有工程咨...2024-04-02
- 中咨解读 | 千年大计绿色为本 ...2024-04-02
- 中咨解读 | 系统谋划重点突破 ...2024-04-02
- 专家解读 |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