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张健 |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
| |||||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张健 摘要:历史古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记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如何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同时进行合理更新改造,是一项值得深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漳州古城为例,分别从建筑风貌、文化底蕴、公共空间、街巷肌理、生活气息五个方面分析了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分别提出打造闽南名片、延续文化脉络、重现宋河古韵、恢复街巷肌理、保留生活气息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 关键词:古城;保护更新;文化传承;漳州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同时,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呈现“粗放式”发展的局面[1],使得城市无秩序地蔓延和扩张,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问题。长久以来,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价值,而忽视了对于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内部很多特色区域、历史地段因违背了经济利益而被侵蚀、被破坏,甚至逐渐走向衰亡,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脉和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联结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刻在基因里的传承和血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城市生命的延续。历史文化街区不应该作为一个 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应该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名片被人们所记住。历史风貌弥足珍贵、历史街区不可再生[2],若想要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和记忆,必须采取适宜的手段对其进行适度开发与更新,以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平衡[3],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4]。历史文化街区传承的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底色,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可以考虑活化更新的方式,在保证文化记忆传承的同时适当注入新鲜血液,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风貌、保护街巷肌理的同时,重塑场所精神,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漳州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二、研究区域概况 漳州古城位于“海滨邹鲁”之一的福建省漳州市中心区,是漳州市最具保护价值的片区。漳州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5],拥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有“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之美传[6]。漳州古城历经沧桑,始终保留着其独特、鲜明的人文气息和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如何在最大限度保留漳州古城文化风貌的同时活化古城、留住乡愁,突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最适宜漳州古城的保护更新发展策略,实现漳州古城的活力重构和有机更新。 三、漳州古城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 漳州古城建筑风貌完好、文化底蕴深厚、公共空间多样、街巷肌理独特、生活气息浓厚,既保留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又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一)建筑风貌完好 漳州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核心保护区建筑以晚清、民国时期为主(图1),不乏比干庙、文庙等宋代及明代具有浓厚历史风味的建筑。同时,古城内部留存着许多名人旧居及知名场所(图2),这些建筑见证了漳州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通道,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媒介。 图1 漳州古城现状建筑年代分析 图2 漳州古城名人旧居和知名场所分布示意图 对现状历史建筑的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历史意义等因素进行评估,将建筑分为文保建筑、一类建筑、二类建筑、三类建筑、四类建筑五类。其中,文保建筑为极具历史价值、意义重大的建筑;一类建筑为风貌完好、质量上佳的建筑;二类建筑为风貌尚可、质量稍差的建筑;三类建筑为风貌较差、质量不佳的建筑;四类建筑为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建筑。可以看到,古城中心区内历史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外围区域保存较差,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风貌恢复、整理工作。 图3 漳州古城历史建筑风貌评估 (二)文化底蕴深厚 漳州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宋代的府学,在历史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侨乡剧场荟萃了闽南风情与漳州特色,更凸显出独具魅力的漳州风味;木偶剧场拥有精湛的制作工艺与极具历史气息的表演,传承着“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的布袋戏。同时,古城内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民间先祖信仰文化并存。这些文化是古城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维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在规划中,我们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建筑、街巷等空间外,更要保护好空间中蕴藏着的无形的文化。将文化作为触媒点激活漳州老城,吸引更多客流。 (三)公共空间多样 古城临近宋河水系,周边有山体公园、滨江公园以及小游园,开放空间类型较丰富(图4)。目前只有中山公园的1公里服务范围全覆盖了古城规划地区,基本满足“500米见绿、1000米达园”的绿地布局要求,和构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园城共融”的现代田园型都市的目标。 图4 漳州古城公共空间分布 但是,古城内部的开放空间不足,应在不破坏古城肌理的前提下,采取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方式,营造适当的小型交往空间,满足古城居民平日喝茶聊天、传统习俗活动等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完善古城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 (四)街巷肌理独特 与现代城市开阔、喧闹的街道不同,漳州古城仍延续着明清时期细密、紧凑的街巷肌理,保留有一份独有的闲适恬静的气质和静谧恬淡的空间氛围,形成了闽南地区独特的老街韵味。街与巷、宅墙与院落构成了开阔与紧凑、公共与私密各自不同的空间,是古城文化和情感的物化体现,也是居民们家园情节得以维系的纽带。 然而,从现有老城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到(图5),原有街巷尺度较小,适于步行交通,但毛细路多呈“非”字或“串”字形,死胡同、断头路较多,整体通达性不佳、交通效率较低,应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改造。 图5 漳州古城街巷肌理 (五)生活气息浓厚 大量原住民仍居住在漳州古城中,保存并传承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业态。古城居民在这里吃饭、购物、下棋会友、参加庙会等(图6),这种日常生活正是古城“活”着的体现。在这里,游客既可以感受历史街区的魅力,又可以体验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古城保护要做的不仅仅是有关街区、建筑等方面的保护,古城中人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也具有保护意义。我们所强调的是一个活着的古城,而居住在古城中的人们和他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便是其载体。 图6 漳州古城中保存的传统生活 四、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 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7]。本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以保留“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为规划目标,提出具体的漳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活化古城、留住乡愁。 (一)“闽南风”——打造闽南名片 深入挖掘漳州古城内历史文化资源,保留漳州古城整体风貌与建筑特色,进行改造升级。首先,梳理古城内历史建筑,识别和提取其中蕴含的金、木、水、火、土文化基因[8],进行保护、修缮和再利用。其中,金主要为府衙、文庙等政府和文化建筑,木主要为木偶戏院等休闲建筑,水主要为温泉等养生建筑,火主要为寺庙古宅等宗教建筑,土主要为体现乡土人情的风俗建筑。其次,对服务、餐饮、购物等传统业态进行升级,并植入展览、体验等新兴业态。最后,组织主要和次要游览线路。从点、线、面三个不同层次实现整个古城的活化与发展(图7),最终将其打造成为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名片。 图7 漳州古城风貌改造升级规划图 (二) “漳州味”——延续文化脉络 “儒雅的漳州,活着的古城”是对漳州古城历史文化核心特征最恰当的概况。漳州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具有浓厚的漳州特色,体现出儒雅的、古之翩翩君子之风。为了延续这种具有浓烈文化气息的“漳州味”,可以考虑唤醒场所记忆,对一些老化空间进行再造,在保留原真性、完整性和永续性的前提下[9],打造特色文化节点,激发空间活力。例如,对漳州府衙中轴线及府学、文庙节点恢复性设计,利用空间蒙太奇的手法重现府衙唐代风采,使府衙成为集保护、展示、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核心节点,感受古城悠远的历史与繁华(图8)。 图8 漳州古城府衙中轴线鸟瞰图 (三) “宋河韵”——重现宋河古韵 提取宋河在漳州古城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充分利用宋河水系两岸景观及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亮出宋河沿岸景观,并通过打造温泉体验特色聚集人气,重现“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宋河古韵。以中山公园、侨村西姑池、文庙等主要景观要素形成主要景观节点,结合街巷空间和开放空间形成次要景观节点,强化宋河两岸的景观空间营造形成景观带,以主带次、点带连片,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景观结构系统(图9)。 图9 漳州古城景观结构系统规划图 (四) “老街情”——恢复街巷肌理 在保留漳州古城传统街巷肌理的同时进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以体现完整、清晰、易读的街巷肌理为目的,对现存街道和建筑进行分类改造(图10)。首先,保留历史风貌较好的建筑,修缮有历史价值但空间结构存在问题的建筑,拆除重建一部分质量风貌较差的建筑。其次,整理出完整清晰的街、巷、院体系,主要街道承载商业活动和大量人流集散,巷道作为联系开敞和私密空间的通道,院落作为居民生活的保留空间,一部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院落成为游客深入了解古城文化内涵的地方。然后,疏通交通线,在保证生活和游览空间完整的同时,提高古城内部街巷的通达性。最后,通过对沿街立面进行补充、修缮、整治和恢复,恢复古城传统的街巷肌理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在整体规划上体现地域性、文化性[10],塑造古城社区“乡愁”氛围。 图10 漳州古城街巷肌理规划图 (五) “慢生活”——保留生活气息 梳理古城内各种传统生活,将其融入街、巷、院空间,重塑古城内传统生活。依托丰富的主题广场设计,组织“文化年历”活动(图11),将传统节庆与创意活动结合,激发活力;对传统的老字号“百工百业”如打铁、竹编、瓷器等店铺进行修缮和扶持,引进新的商业模式;将巧思融入生活,形成不同主题的“街角博物馆”以容纳传统的漳州人的生活(图12),从而实现文化的保留与发展,修复并激活传统的文化空间;鼓励公益团体、研究机构进驻古城,提供传统文化研究平台;组织艺术家及高校针对古城居民实际需求开设社区课堂,鼓励古城居民持续学习,形成保护古城的意识。 图11 漳州古城文化年历活动 图12 漳州古城街角博物馆分布图 五、结语与展望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从建筑、文化、空间、街巷、生活五个方面分析了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分别提出打造闽南名片、延续文化脉络、重现宋河古韵、恢复街巷肌理、保留生活气息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希望能够重塑古城昔日风貌,推动古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国家政策及时调整更新手段和方式,在保持原真性、真实性的前提下使其时刻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延续城市记忆和文脉。 参考文献 [1] 李翔.基于社会因素的漳州城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其古城保护更新研究[D].厦门大学,2019. [2] 林丽惠.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更新途径研究——以漳州古城宋河片区保护更新为例[J].福建建材, 2023(9):26-29. [3] 孙燕.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规划探索——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墙为例[J].城市建筑,2023, 20(18):73-78. [4] 孙令国,叶华.苏州古城整体保护更新发展策划规划[J].建筑实践,2022(8):50-57. [5] 刘彦.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及原真性更新保护研究——以漳州古城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5):115. [6] 李秀燕.古城景观整治中保护及有机更新应用研究——以漳州古城景观整治为例[J].福建建筑,2017(9):13-16. [7] 赵龙.历史城镇景观遗产之文化分层研究——以漳州古城景观遗产的文化分层现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2): 67-75. [8] 杜森,秦雨.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23(10):80-82. [9] 杨佳麟.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漳州古城东坂后番仔楼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7):175-178+183. [10] 杨佳麟,王绍森,李立新,唐洪流.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23,41(3):98-102. 注:原文载自《福建建筑》2024年第1期,本次发表有改动。 | |||||
相关链接
- 潘小海 |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利...2024-06-21
- 伍迪 | 收费公路采用特许经营模...2024-06-19
- 杨凯越 | 企业境外投资研究之一...2024-06-15
- 徐成彬 | PPP项目特许经营方...2024-06-12
- 郭凤凤 许相敏 | 江苏省煤电机...2024-05-29